農業專家談傳統農業不是落后而是農業文化遺產
臺州,11月14日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閔慶文,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科學咨詢小組主席,共同表示“經濟保護和發展農業文化遺產,生態社會效益突出,農民文化保護主動性明顯增強。”
同日,浙江省首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會黃巖峰會在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市舉行。專家們就農業文化遺產和農村振興進行了跨學科、跨區域的討論。中國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是農業生產體系,農業生物多樣性豐富,傳統知識技術體系完善,生態文化景觀獨特。

浙江麗水青田、田面種稻、水質養魚、稻花肥魚、魚糞肥田、稻魚共生、魚糧共存。“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中國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近年來,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不斷發展,做大一粒米,活一條魚,做好一個產業。”以青田縣農業農村局副局丁傳恭為例,“青田稻魚的價格從每公斤2-3元提高到每公斤10元以上,只有農民每畝收入近1000元。田魚干和田魚炒給海外華人留下了懷舊之情。”
“農業文化遺產不僅是農業綠色發展的技術寶庫,也是中國當地的文化基因。”以農業文明為基礎的中國文明,傳統文化與農密切相關。“傳統農業包括許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是解讀中國傳統文化、維護中國文化、創新中國特色文化的關鍵。”
談到農業文明的繼承和創新,農業和農村事務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副主席曹興穗說,農業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結晶,農業文化遺產是全面繼承優秀農業文明的系統項目。“如今,我們需要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傳承。”
“傳統農業不是落后農業,現代農業不是傳統農業的替代品,而是傳統農業的改進和完善,傳統農業技術也需要現代科技的武裝。”

中國的農田已經耕種了數萬年。為什么耕地沒有減少,而是越來越富有?
前華南農業大學校長羅世明,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副主席“間套作”為例談道,“間套作”可實現土地養護與土地養護相結合,減少作物病蟲害,充分利用光溫水資源和耕地養分資源,實現相對單一的產量優勢。“稻魚共生、桑基魚塘等農業文化遺產是典型的代表。”
羅世明認為,農業文化遺產是人類在長期農業實踐中尊重、適應和保護自然的杰作。“青山綠水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與農業文化遺產一脈相承,從生態、生活、生產、管理、文化等方面促進農村振興。
“生態和生物多樣性價值是農業文化遺產的最大價值。”中國農業展覽館研究員徐旺生從現代工業文明體系下農業文化遺產價值的角度進行了分析。
臺州黃巖是世界上最早、歷史最悠久的優質柑橘集中產區,是峰會的主辦地。黃巖橙墩栽培系統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這是一種獨特的低洼沿海鹽堿灘涂土地利用和生態農業循環系統,形成了獨特的黃巖橙文化,被納入中國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
浙江大學農業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葉明日表示,浙江黃巖橙生態栽培的優良品種和技術也在世界各地推廣,在中國和世界柑橘產業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